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详情

信托转型迫在眉睫 产品发行悄然生变


  监管对于信托转型态度日渐清晰,在此大环境下,面对转型压力,信托产品 发行已悄然发生变化。

  发行数量规模双降

  近期,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双双下滑。

  用益信托网 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投资基础产业类、房地产类、工商企业类、金融类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均有所回落。投资在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数量由724只下降至379只,投资在房地产类信托产品数量由637只下降至401只,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数量由347只下降至207只,金融类信托产品数量由1187只下降至979只。

  从发行规模上来看,7月份各种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均大幅下降。其中,基础产业类信托规模由上月的710亿元下降至313亿元,环比下降56%;房地产类信托规模由上月的1377亿元降至为605亿元,环比下降56%;工商企业类信托规模由上月的336亿元下降为158亿元,环比下降53%;金融类信托规模由上月的1022亿元下降为832亿元,环比下降19%。

  从发行占比来看,金融类发行规模占比有所上升,基础产业类、房地产类、工商企业类发行规模占比有所下降。其中,基础产业类由19.41%下降至15.48%,房地产类由37.66%下降至29.97%,金融类由27.94%上升至41.20%,工商企业类由9.17%下降至7.84%。

  关于集合信托资金投向金融类占比不降反升,市场人士认为,除了近期二级市场表现较为活跃外,作为监管重点关注的非标业务主要阵地,房地产等领域信托发行规模受到压降也有关系。数据变化的背后,整个信托行业 展业思路同样发生转变。

  另一方面,信托行业风险事件逐渐增多,用益信托研究 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信托行业共发生200多起违约事件,涉及违约项目的金额超过1100亿元,发生违约的绝大多数为非标项目。

  某信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市场环境叠加来自监管方面的整改压力,使得信托尤其是非标领域风险逐渐暴露,同时,“爆雷”引发的后续产品募集压力也给信托公司 转型造成影响。

  显然,监管对信托行业造成的压力正逐渐发酵。

  远水难解近渴

  信托转型仍迫在眉睫

  前不久央行 决定对资管新规过渡期进行延期,同时也引来市场对于监管态度是否发生转变的猜测。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并不意味着监管对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态度有所放松。

  早在7月10日,央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就曾经表示,无论资管新规延1年、2年还是3年,对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必须要转型,再回到过去大搞表外业务、以钱炒钱、制造金融乱象不可能。

  央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并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这种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前期化解风险的成果,推进资管业务持续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稳定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供给,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此次资管新规延期一年,有点以时间换空间的味道。但无论如何,监管大方向没有发生变化,信托行业谋求转型依旧迫在眉睫。”上述信托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业务转型主要还是在于两部分,一个是存量业务怎么进行转换升级,这里面牵涉到非标转标的问题;另一个是新业务怎么开发。现在一些传统信托业务阵地还是不愿意放弃,既然政策对相关比例做了要求,那就更要从新增业务上去考虑,只有标品做大了,原来的非标业务就还能有点空间。”

  近期也有媒体报道称,已有部分信托公司开始零费率进行市场竞争,做大标准化信托产品。事实上,无论是非标转标,还是新增标准化产品,重点都落在标品上。

  对于信托公司开发标准类产品,一资管行业人士指出,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信托业务下阶段将转向净值型产品发展,对各家信托公司而言,实际操作层面仍旧面临全新挑战。首先是做大标准类产品规模的紧迫性。在资金信托管理办法50%限额管控下,信托公司需做大标准类集合信托计划总规模,为非标业务腾空间。另外,信托公司此前发行的多为非标类产品,缺乏标准类产品发行经验与相应投研团队,如何快速推进净值化转型是各家信托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净值型产品转型需要配备TA、估值、风控等各项相关系统给予必要支撑,前期系统投入及后续维保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产品形式改变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运营模式的转变。

相关阅读
在售信托资管理财产品
热销理财产品 更多>>
信托产品预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