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详情

绿金委马险峰: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双碳”目标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绿金委马险峰: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双碳”目标

  马险峰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资本市场囊括了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者的优质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板块市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可有效缓解绿色转型的融资难题,其股权融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独特功能,可有效加快绿色创新资本的形成

  来源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9期

  原题 |《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双碳”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该承诺远超《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下全球在2065?2070年实现碳中和的要求。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统称“双碳”)工作纳入2021年要做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1

  需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

  落实“双碳”目标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决策

  一是“双碳”目标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跻身绿色低碳经济领域先列的重要战略决策。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也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各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机遇的重要领域。有雄心、有力度的“双碳”目标及配套的落实政策和行动,是我国积极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抓住历史性机遇,努力在绿色经济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战略决策。

  二是落实“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在目前,我国要真正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煤炭仍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高达60%左右;我国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能耗强度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30%和50%;电力、交通、建筑、工业 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碳捕捉等革新性技术的市场应用性还有待检验;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 产业等新兴产业 的核心技术、产业生态还需不断发展完善;等等。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

  一方面,作为1.9亿投资者参与的公众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囊括了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者的优质企业,目前A股上市公司 数量4452家,总市值86万亿元,其中包括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可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市场的紧密联系、功能互补,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实体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可有效缓解绿色转型的融资难题,其股权融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独特功能,可加快绿色创新资本形成,促进“双碳”背景下的低碳技术、社会资本和产业转型紧密融合。

  2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进展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 七部委联合颁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并已取得可喜进展。

  一是有效拓宽绿色低碳产业融资渠道。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通过首发、再融资 、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累计募集资金约2万亿元。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分别为钢铁、水泥、电解铝 等高耗能行业上市公司的6倍和3倍。

  二是加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责任。

  2021年5月,中国证监会就新修订的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按ESG概念将有关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内容,整合至“环境和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两个新设章节中,并在原有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上,新增了“因环境问题受到的行政处罚的情况”的强制性披露要求及“公司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自愿性披露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框架,完善了具体披露内容。待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进一步完善后,中国证监会将适时对外发布。

  三是引导证券基金 经营机构参与绿色低碳转型。

  截至2020年底,我国52家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已成为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倡议组织(UN PRI)签署方,资产管理规模约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共有70家证券公司 承销绿色债券产品 (含资产证券化 产品)2682亿元。

  四是跟踪碳现货市场发展,推动碳期货市场建设。

  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 所正式成立,后续将积极探索开发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期货品种。

  3

  健全完善碳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占比仍然偏低。“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是资本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任务。

  第一,加强监管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一是探索限制高碳资产配置的金融政策。分阶段要求银行、保险公司 、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等金融机构降低对高碳资产的配置。研究将碳排放水平作为评价金融机构和投融资项目绿色化程度、政策支持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碳排放权跨部门监管协作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基础制度建立。联合环境保护部门,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部门职能分工,鉴定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金融属性。探索与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我国碳市场定价的权威性及在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

  第二,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探索对“两高”企业、项目的转型支持。

  一是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 ,增强发行上市、挂牌的包容度和适应性,引导绿色低碳企业通过挂牌、首发上市、再融资及并购重组 发展壮大。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转板上市。鼓励创业投资基金 、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绿色低碳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遏制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资本市场融资。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实际,尽快探索将污染物/碳排放、能耗强度等限制要求纳入我国首发上市、再融资、挂牌、并购重组、发行公司债券等相关规则中。三是探索研究推动“两高”企业向低碳平稳转型的公正转型机制。

  

  第三,健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率先提高对“两高”行业、金融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披露要求。

  一是尽快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中。抓住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参与制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要求。二是率先提高对“两高”行业、金融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披露要求。可借鉴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等国际较为普适的披露建议,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公司落实“双碳”目标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风险管控及碳排放权等信息。

  第四,建立资产管理者践行绿色低碳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培育资产管理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与国际资产管理者的交流合作,引导我国证券基金机构加强气候风险防控,督促其每年评估并发布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及战略规划。鼓励市场主体梳理绿色低碳投资理念,探索形成社会责任机制。二是探索建立针对资产管理者践行绿色低碳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借鉴我国对证券公司承销绿色债券的加分激励政策,对我国践行绿色低碳投资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者给予相应激励。同时,探索从投资比例、投资项目等方面加强对其绿色低碳投资的约束要求,严格限制在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投资。

  第五,加快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

  目前《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发布,全国统一碳排放权市场已经建设。合约标的资产的完全同质、可供交割量的逐步扩大、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广泛参与等基础制度的建立,有助推动我国碳期货市场建设。应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适时上市碳排放权期货产品,加快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

  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是遏制对不产生气候效益的项目投资。

  国际绿色债券严格限制对不会产生重大气候效益类型项目的投资,如化石燃料发电站翻新、清洁煤及煤炭效率改善、化石燃料能源的输配电基础设施、新建发行水电工程、垃圾填埋处理等。

  二是推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

  欧盟委员会、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香港金融监管局等借鉴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要求公司加强对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从自身发展目标、战略和风险管控出发,识别气候风险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三是引导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践行ESG投资。

  全球50大经济体中,包括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48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要求养老基金 开展ESG投资的相关政策或侧重资产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尽职管理守则,引导投资者考虑可持续性风险、机遇。

  四是完善碳市场基础制度,推动碳期货市场发展。

  欧美碳市场发展经验表明,引入标准化的碳期货,可使碳市场具有更多金融市场属性,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降低控排企业碳现货履约过程中的价格风险,促进碳市场有效价格形成,强化碳市场的减排效用。发展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在明确碳排放权属性、减排目标和实施对象、交易机制、配额分配机制、核查方法等碳市场关键要素上达成一致,积极防范碳现货、碳期货的跨市场风险。

相关阅读
在售信托资管理财产品
热销理财产品 更多>>
信托产品预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