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详情

浦发收购上海信托的金控意图


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自建信托渠道,浦发全牌照金控集团再下一城

又一场银行收购信托的大戏,有望年内在上海上演。

6月5日,浦发银行(600000.SH)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上海信托控股权,公司普通股及优先股股票自2015年6月8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一周后,事情有了最新进展。6月12日,浦发银行再发公告称,公司与上述交易对象根据评估初步结果,已经协商确定交易作价。拟于本周召开董事会,审议本次交易相关议案。

“两者在客户、资产等方面可以实现共享及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6月1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浦发银行收购上海信托是银行集团化的一种表现,收购之后,银行和信托业务就可以更好地融合。

正如其言,6月10日,长江商报记者致电浦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对方表示,收购上海信托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综合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A收购有望年内完成

当然收购之举,绝非一朝一夕。

公告显示,去年3月18日,浦发银行发布了《公司关于研究受让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控股权的公告》,披露了正在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受让上海信托控股权的相关事宜;其后,公司根据项目进展,于2014年7月8日发布了《公司关于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受让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控股权备忘录的公告》;并于2014年11月25日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关于收购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方案的议案》《公司关于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权转让协议的议案》等议案。

而此前,在上月浦发银行股东大会上,该行行长刘信义曾表示,对上海信托的资产评估工作已经接近完成,“除此之外,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等,但我们力争在今年内完成收购,并进行并表。”

6月12日,浦发银行再发公告称,公司与上述交易对象根据评估初步结果,已经协商确定交易作价。拟于本周召开董事会,审议本次交易相关议案。

“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一个正面的事情,也是在往一个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对市场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浦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向长江商报记者如是评价收购一事。

亦有业内人士分析,一般来说,收购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有利的,至少在短期来说股价应该会上涨。而从长期来说,并购能否实现1+1>2,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有。并购本来是要促进效益的改善、实现股票价格的增长,但有时候效果却截然相反,则形成了所谓的“并购悖论”。

收购是否能成功,被收购方在其中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江商报记者根据上海信托官网发布的2014年年报计算,其净资产79.59亿元,净利润16亿元,管理信托资产3863.7亿元。在行业整体负债率较高的背景下,上海信托去年的负债为5.9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不到10%。

浦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也证实,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持有浦发银行24.18%股份,为合并持股第一大股东;同时持有上海信托66.33%的股份。上海国际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100%持股公司,如果浦发银行和上海信托实行控股合并,则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此间的股权关系可以看出,浦发银行和上海信托的最大股东都是上海国际集团,而浦发银行即将收购上海信托,如此一来,上海国际集团在上海信托方面的话语权就更大。

B银行系金控集团的一步棋

对于这次的收购,亦有报道指出,如果此事属实,将是浦发银行成为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重要一步棋,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建设金融控股集团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深,伴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金融机构在组成形式上会呈现一些变化。”宋清华表示,在我国,金融集团有不同的类型,有以金融机构为核心来组建金融集团,而在金融机构中可以分为银行、保险公司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此外也可以以企业为核心,“我认为,以银行为核心的集团化在金融机构集团化中应该表现得更为明显。”

宋清华说,上海市政府应该是通过上海国际集团来收购、控制更多的地方金融机构,从而使上海国际集团的板块越做越大。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想整合各自的金融资源,来借助金融集团获得金融控股公司这样一种组织架构,来整合政府所持有的金融机构的股份,这应该是一种发展趋势,各地都在做大做强自己的金融板块。

中信证券研报也指出,上海国企改革工作一马当先,国资金融平台整合是重中之重。浦发银行作为银行系平台,凭借其资源优势、具有对相关上下游金融企业的优先整合权,当前看点一方面是上海国际信托的价值重估和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是后续金融资源的继续整合及其综合金融平台效应。

那么,这一系列举措会产生何种影响?宋清华分析,金融资源在整合、集中,管理会更加健全,经济效益会有所改善,原来分散在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资可以集中由金融控股集团来整合,如此有助于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对整体效益的提升会有帮助。

C利率市场化银行转型混业经营之变

作为金融中心,上海一直都是领航者。不过,纵览全国,银行收购、并购信托公司的案例也有不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行考虑收购信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收购背后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生存需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从而最终不得不向综合化经营转型的巨大压力。”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的利差被压缩,但很多人仍不理解分业监管和利差保护之间的关系。鲁政委表示,分业监管和利差保护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少其中一面,另一面就不存在了。

他补充道,分业监管的意思是,银行只能做存贷业务和买债券,此外其他的业务都是并不完全合规的,所以分业监管就意味着,只允许银行吃利差,任何不吃利差的行为都是有问题的,“可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差又要被拿走,那么银行怎么活?所以就有人说,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但是,这个中间业务收入从哪里来呢?所有国外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都来自于我国严格的分业监管体系下不可做的业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必定要综合化、经营化,那么也印证了银行为何愿意去收购信托的做法。”

“所以银行只有通过收购保险、证券、信托等方式,通过另外一个经济实体来间接渗透到其他业务中,实现混业经营。”宋清华说。

利率市场化和综合化经营这两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被鲁政委形象地比喻为“如果你不再喂食,请打开笼子”。

“在分业监管的体系下,就意味着把银行关在了‘笼子’里,不能‘乱跑’,但可以通过‘喂食’的方式让银行一直吃利差。然而市场利率化之后,再没有‘食’喂给银行,那么银行只能‘饿死’。” 鲁政委说,之所以收购信托公司主要是为综合化经营做准备,是由于在中国现有的《商业银行法》里面,明确地规定了商业银行不能够持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股权。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也不是存款性金融机构,所以收购就必须要获得国务院的特殊批准。但是商业银行一旦收购了信托公司的股权,借助于信托公司都能够实现对其他各类机构的控股,也就是说信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在我国法律规定下,商业银行是没有从事信托业务资格的。鲁政委介绍,而在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里面,排名第一的是来自于银行账户的收费,排名第二的即是信托,因为国外的商业银行本身就具有信托的资格,而在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里并没有明确地授予商业银行有信托的合法资格,“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为何银行的理财做得这么大,大家都说不清楚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的理财就是一种信托属性,但法律又不能从事信托业务,所以中国才有一类特殊的公司—信托公司。而在国外,银行和信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可以把目前国内的这种收购行为看作是向国际的共同发展规律的一种靠拢,这也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法》可能会修改这个问题,即解决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取得信托业务资格等问题。”

在售信托资管理财产品
热销理财产品 更多>>
信托产品预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