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详情

大家系好安全带:金融混业时代,大金融监管改革要来了!


【导语】毋庸置疑,我国金融业正在加速步入混业时代,但监管体系仍然维持分业监管的局面。习近平主席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做说明时,专门提到了统筹协调金融监管,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大金融监管的改革可能很快会实施!


1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今日举行吹风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议现场,杨伟民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从来都是叫问题导向,就是有什么问题改什么体制。这次建议虽然不是改革的系统性文件,是发展的系统性文件,但是也讲了很多新的改革内容和举措。我觉得这次重点强调了三个关系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动力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环境的重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根据前一个阶段资本市场的波动,也适应我们国家金融发展混业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是我们的监管体制是分业监管的),所以这次建议中提出,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当然具体的改革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谢谢。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日益综合的经营结构,确实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专家谈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金融监管体系

以下内容来自央广网,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进行评论。

经济之声:我国金融业正在步入混业时代,而且进展非常迅速,但监管体系仍然维持分业监管的局面,这有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风险和隐患,为什么说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势在必向行?

朱宁:可能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随着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化,有越来越多不同的金融的主体,不同的金融机构开始从事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有的金融业务就是在一个监管周期里面,证监会的监管之下,有的在银监会监管之下,在分业经营下,就导致了同样一个金融机构很多复杂业务没有得到每一个专业监管主体相应关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一个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复杂的业务,但是每一个相关金融机构主体都没有意识到金融机构没有办法负责这么多业务,主要是从风险防控角度能够更全面地考察整个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经济之声:如何完善金融监管框架,过去主张一行三会合并、成立类似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大一统"机构等观点曾引发热议。未来要做到"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朱宁:有三个主要的方向,第一个主要的方向,可能应该是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方向,由于整个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金融整个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体服务的监管主体对于监管金融风险有帮助。第二个从监管的主体向监管的业务转移,原来我们看公司是证券公司,越来越多企业做各种各样复杂业务,我们只看你做什么业务,不管你是一个银行还是正常公司,第三点可能是要从事后向事先监管,更多我们所说的宏观审慎监管要防范于未然,还没有出风险的时候,我先让你做好,说一旦出了风险,我们如何来应对,就像我们2008年金融海啸的时候,出现这种大而不倒的问题,这是金融监管今后发展三个主要的方向。

以下为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继续来评论。

经济之声:有专家指出,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在应对不同金融产品间的"跨界风险传染"时,防范危机能力已经非常低下,实际上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也纷纷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针对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化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为我所用,变阵取舍?

向松祚:首先强调一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监管架构,能够完全防范任何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没有的。从世界历史来看,实际上全球金融监管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经过了非常复杂衍变过程,以前是没有金融监管,有的国家采用分散的监管,叫分而治之,有的国家采取的集中式监管,就是大一统的监管框架。

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非常复杂衍变历程,以前就有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家,以前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都没有的,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才考虑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在本世纪初,正式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以后,监管层对于我们国家在10多年还是相当有效的,国家形成初步比较完善金融监管的架构,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后,大家总结金融海啸的经验,发现现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都已经高度融合。银行从过去的分业的模式变成了混业的模式,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具有了部分银行职能,而且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传染性已经高度密切。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都在检讨,一个基本方面可能对监管有一个合理分工,如何在统一和分散之间要有合理分工,这一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八五规划建议里专门有一句话,最近金融风险,特别是近期股市的波动,要求我们对中国现有的监管架构进行一些改革。我认为的改革方向在中央银行和三大监管部门,就是一行三会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分工,个人认为可能在中国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和一行三会包括地方政府金融办金融监管的职能有一个合理分工的体系,可能是比较合适的监管框架。

经济之声:由传统多头监管向双峰监管甚至是一元的综合监管发展,同时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主流。但综合统一的监管不一定意味着一行三会的合并。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满足那些特点?

向松祚:第一个金融监管最核心是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什么叫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学术界有过非常系统的讨论,当然没有一致的结论。我个人的观点非常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为什么全球会出现金融危机,某些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动荡,其实它的传递的渠道主要是流动性,流动性一旦枯竭,某一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它会引发的市场的恐慌,市场的恐慌整个市场的投资者包括公众风险偏好会急剧上升,这个时候会突然出现流动性完全枯竭这样非常危险局面,一旦出现流动性完全枯竭局面,整个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危机要爆发。

这个时候只有谁才能解决问题呢,只有中央银行,所以中央银行主导的监管架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架构。因为只有中央银行能够无限创造流动性能够为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系统性监管职责由中央银行来承担,但是具体保护消费者,比如说行业准入,比如具体任务监管,包括违法违规的执法监管,应该由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去执行,再加上法律架构,所以未来监管架构是统一和分散相互结合,一个合理分工,人民银行担负起所谓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负责保障不会发生系统性的流动性的枯竭和流动性危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会负责一个方面不要出现重大的问题,它要负责保护投资者、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合理分工的架构是一个合适架构,我们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和调整应该沿着这个方向来思考。

分业监管遭最强挑战!金融业将探寻统一协调监管之路

以下内容摘自经济参考报,记者张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并非现在才提出,但是最近发生的各种金融市场风险事件将这一改革推到了整体金融改革任务清单中的最前端。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必须要将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金融机构监管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最新的金融业态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统一协调监管是趋势,但监管机构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

动因 风险倒逼现行监管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做说明时专门提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均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习近平还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任务。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从2013年的“钱荒”,到今年年中的股灾,最近两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表示,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在这一阶段,金融体系极易出现更多的风险事件。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大,银行业整体的不良率在上升,人民币贬值预期引发的资本流动变化也更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防范金融风险显得尤其重要,而在抑制和化解风险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2003年最终确立。不过,频频爆发的金融风险对现有分业监管体系形成巨大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可以关注到两类现象:一是不少体制内的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进行“跨界”的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明显,严重冲击现有“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二是一些体制外的新兴的金融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以及一些民间的财富管理公司发展极为迅速,关系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但是其处于“三不管”的监管真空地带。“金融机构跨界经营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联系度正在提高,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在上升,将监管不同业态的金融监管统一协调起来,并把现有监管体系外的机构纳入到现行监管框架之内,是大势所趋。”曾刚说。

方向 “分久必合”乃大势所趋

习近平在对《建议》做说明时还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履新央行副行长的陈雨露在2013年发表的著作《大金融论纲》中,也曾提及应建立完善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并通过各种政策之间的合理协调和有效搭配,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他也曾撰文称,推行“全口径监管”势在必行,在多头监管体制下,分立的监管机构往往只关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局部稳定,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漠不关心。为避免这一问题,在新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下,必须对监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监管“分久必合”的趋势正在显现,不少国家也进行了监管机构的整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在出席财新峰会时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纷纷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多头监管向双峰监管甚至是一元的综合监管发展,同时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逐渐成为主流。巴曙松表示,货币政策和监管行为全部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信息沟通和货币政策制定。同时在央行和监管机构之间设置防火墙,防止利益冲突和政策干扰。

将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相结合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一位常年研究金融监管体制的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货币政策和具体的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不能完全脱离,否则,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最有效的。可是,在现行体制下,有的监管部门只有萝卜,有的监管部门只有大棒,二者若不能配合,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管效果。”他说。

在售信托资管理财产品
热销理财产品 更多>>
信托产品预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