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央企信托-276... 央企信托-279... 央企信托-睿达... 央企信托-219...
目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偏向短期,导致中长期的信托产品鲜有人问津。
不过,自今年央行降息以来,流动性释放带来的资产贬值的概率也被放大。降息时代,“短借长用”的老路未必持久,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更应尽量配置中长期的产品,提前锁定未来的收益。
截至目前,信托仍然维持着“刚性兑付”的神话。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信托产品与高息存款可以等同,因此选择购买时,预期收益成为第一要素。
不过,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也有匹配的风险。一家企业愿意抬高融资成本,说明其可能缺乏资金,景气度未必向好,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筑底的大背景下,企业杠杆经营的风险也被放大。
同时,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利率下行,承担融资功能的信托产品也将面临中长期收益下滑。
为此,投资者未来购买信托时,要充分对投资标的的风险、来源进行评估。
信托业迅猛发展的时期,银信合作成为信托规模化提升规模的主要路径。由于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很多投资者只相信从银行的渠道购买信托。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银行买产品不意味着就有银行背书,相反,万一产品出现问题,银行还有可能帮不了你。
第一,银行不承担产品的风险责任。信托发行时,银行仅仅扮演资金募集角色,法律意义上不必赔偿客户损失。
第二,银行在投研、产品设计上不具备优势。吸储、放贷是银行的主要功能,在信托产品的设计、调研等,都由信托公司承担职能。
但是,地方债的压力自去年以来不断被曝光。中央出台43号文,明确收紧债务规模,该类产品一时间被严厉规范。
对此,投资者该转变政信类项目“刚性兑付”的思维,切莫认为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是无风险,相反,该学会从地区情况是否良好、政府财政是否雄厚、增信措施是否完善等方面重新考量项目来源。
伴随二级市场火爆,挂钩权益类的信托产品成为香饽饽。股票质押、伞形信托、阳光私募,一时间受到追逐。
然而,股市上涨期间风险也在不断积聚。阳光私募的产品,如果投顾没有缺乏足够经验,震荡阶段投研的回撤能力较弱,很容易带来净值上的损失。
而股票质押、伞形信托,虽然是以固定的融资利率供给另一方,但监管层的屡次警告风险,意味着杠杆投资/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投资者该谨慎对待。
由于先前的颓势,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不可否认的是,该行业,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外的趋于,确实存在资产泡沫,但从周期看,考虑其占经济的比重,去库存阶段的房产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花落。
2021信托公司综合实力排名
中融信托首次遭罚
半数信托“转型”消费金融
你以为你没买过信托 其实你买过许多
26万亿信托产品将全部获取身份证明
其他
投资方向
24个月
投资期限
债权
12个月